蛇山,顾名思义,其形如蛇。这条蛇蜿蜒偃卧在武昌老城中,翘首朝西直逼长江,与汉阳龟山隔水相望,尾盘踞在东边闹市,把武昌老城分割成南、北两大块。
蛇山旧名黄鹄山,高不及百米,长不到二千,没有奇峰秀岭,没有飞瀑流潭,却钟灵毓秀,凝聚着厚重的人文气蕴和叱咤的历史风云。
据专家推测,蛇山当在亿年之上。悠悠岁月里,蛇山拥有历代留下的众多的名胜古迹,有文字可考者不下百余处。驰名的楼阁亭台就有二十多处,如白云阁、八极楼、静春台、奇章台、斗姥阁、留云阁、西夹阁、仙枣亭、石照亭、压云庄、一览亭等等,其中最富盛名的当数矗立在长江之滨、蛇山之首的黄鹤楼。黄鹤楼,更是给蛇山增添了无尽的风采。
黄鹤楼最早为三国孙权所建,“寒花媚幽石,疏林带高阁”,“桃桦深处暖云浮,隔树红妆倚翠楼”,轩昂宏敞,瑰丽无比,是文人骚客登临行吟之胜地。崔颢的一首七律《黄鹤楼》力拔头筹,以至李白有了“眼前有景吟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之喟叹,成为了黄鹤楼的附丽,千百年来被文人们津津乐道。
和很多古建筑一样,在久远的岁月中,历经战乱和灾难,屡建屡废。光绪十年(公元1884年)最后一座黄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。
上世纪二十年代,一位伟人登上蛇山,面对大江,心潮澎湃,写下大气磅礴的词句:“烟雨莽苍苍,龟蛇锁大江。”赞叹龟蛇二山的雄霸气势。几十年后伟人再次来到这里,惊赞眼前的巨变:“风樯动,龟蛇静,起宏图。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”黄鹤楼旧址——蛇山之首,已然“变”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巍巍桥头堡。蛇山在“七寸”处,拦颈砍断了,上面“变”成为公路引桥,下面是繁华的商业主干道。蛇山“静”了!
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,一座崭新的黄鹤楼又屹立起来了。只是楼已退居于蛇山的身躯部位,李白曾目送孟浩然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的揽景胜地,永远不属于黄鹤楼了。
现在听说有人对长江大桥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反思,注重龟蛇二山做天然桥头堡,可以节约很多的钱,忽略了保护自然景观、历史名胜。反思归反思,蛇山却永远身首两端了。
蛇山很小,没有泰山秦皇汉武的辉煌;没有井冈山星火燎原的神圣。但是在近代的中国史上,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。
一九一一年(辛亥年)十月十日傍晚,鄂新军工程八营的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熊秉坤首枪发难,爆发了武昌起义。起义军炮队首先抢占蛇山制高点,猛烈进攻并有效击中湖广总督署,巨大的火光,指挥着起义军迅速攻克了总督署。一举奠定首义成功的胜局。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,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。
两千多年前,蛇山承载了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悲壮;两千多年后,蛇山又激发贯穿荆楚古今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,演绎了武昌起义的辉煌。蛇山名垂青史。
为了纪念武昌起义,蛇山1923年改建成“首义公园”,是目前唯一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。公园沿山势逐级盘旋,陈列着大量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性建筑与物品。辛亥革命遗迹在蛇山周遭也比比皆是。
当年首建奇功的大炮至今仍雄风凛凛原地排列着,碉堡也威武地伫立着。凝望大炮、碉堡,似见当年炮火熊熊,火光中一个个矫健的身影,交映重叠,新军将士们在舍生忘死,为心中的信仰,为共和的诞生浴血奋战。
炮台下、蛇山南麓即“鄂军都督府”所在地。一幢两层小楼,呈欧式建筑风格,当时是辛亥革命的神经中枢——1911年10月到1912年元月间,代行“中央政府”职权作用,被尊崇为“民国之门”。现在建成“辛亥革命纪念馆”,黑色大理石上由宋庆龄亲笔题写馆名的烫金大字,显得庄严肃穆。楼前矗立孙中山全身铜像,先生凝神远视,似在告诫人们: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。”
离孙先生铜像不远的右前方,是起义前夕被清政府杀害的起义领导者彭楚藩、刘复基、杨洪胜三位烈士的塑像。塑像前的主干道被命名为“彭刘杨路”,让后人永远缅怀烈士的英雄勋业。
武昌起义的成功,蛇山也成为当时政要的必至之所,1912年4月12日,孙中山莅汉,在蛇山脚下的阅马场参加民众的欢迎大会后,乘兴登临蛇山,指点江汉,规划三镇的建设方略。
1935年蒋介石在张学良、时任湖北省主席的张群陪同下参观首义公园,在抱膝亭古楼铜顶前驻足远眺。张学良将军还为蛇山植了树。
百年来蛇山逐年新增许多后来人纪念辛亥革命的石雕碑刻。民国十七年(1928)国庆日落成的孙中山纪念碑;镌刻着叶剑英题写的高达11米的花岗岩“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”;一对花岗石八柱圆顶纪念亭,左亭内石碑上是孙中山和黄兴亲笔题词,右亭内石碑上是朱德和董必武赋诗;还有辛亥革命群英石雕等等。蛇山更凛然。
我们崇敬蛇山,我们讴歌辛亥革命,怎么也不能绕开被孙中山赞誉为:“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”的张之洞。不能绕开张之洞与蛇山的不解之缘。
中法战争中,张公时任两广总督,亲眼见到我们的士兵用血肉之躯,拼搏洋人的坚船利炮,以十挡一,惨烈取胜,却胜以败论,忍辱赔款。深痛国弱之耻,励志图强。
张公督鄂18年,以建设地方,振兴国家为己任。他说:“缔造先从江汉起。”——这与现代的改革从沿海开始相去甚远。偿谓“中国不贫于财,而贫于人才”。
于是,张公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教育———实业教育、师范教育、国民教育。创办以“西学”为主的“自强学堂”(武汉大学前身)为代表的新式学堂。废科举,标榜实学,注重经世致用,提倡“治书以培植人才为本,经济达时务为先。”蛇山周边各类学堂二十多所。董必武,陈潭秋、恽代英都曾在这些学堂任过教。武汉崛起为文教昌明之地。
当时有“湖北省,二百堂,武汉学生五百强。
派出洋,学外邦,各省官费数湖广。
湖北省,采众长,四百余人东西洋。”之说。可见当时鄂地教育兴旺之一斑。
沿蛇山顶东行约五百米,有一幢规模宏丽的建筑——湖北省图书馆。浅绿色琉璃瓦,青灰色墙,宫殿式结构,镶嵌在山南坡绿色的屏障里,环境静穆清幽,是读书理想的好去处。这就是1904年由张公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。她始终在涓涓不息地滋润后来者。
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提倡和努力,客观上推动了资产阶级新文化、新思想的传播,为清王朝的覆灭造就了掘墓人。清政府指责张公:“育才之举,转为酿乱之阶。”
张公志在强军,所设立武学堂之多之优良,居各省之冠。他着手编练湖北新军,仿效德、日等国的军事编制、操练方法和武器装备。张公招收士兵必识字,且命题考试,视才任人,多派高材生先后赴东西各国留学。黄兴、蔡锷、宋教仁等就在其中。当时多有弃举业辍学而入武者。
张公深知军队的强大首先要有先进的武器;提高部队的战斗力,首先要脱掉士兵的长袍马褂,改换西方的军服。先进武器必须钢铁,制服必须纺织。张公在武汉大办实业,钢铁、纺织蓬勃发展。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“汉阳兵工厂”,不知道“汉阳造”。
办实业,需要大量资金,清政府已经捉襟见肘,自顾不暇。张公踌躇满志,站在蛇山之巅,仰天长啸“爽气西来,云雾扫开天地憾;大江东去,波涛洗尽古今愁。”他义无反顾,带头捐款,继而组织各界募捐,发债券,向银行贷款,推行股份制,引进外资,等等等等。十八年张公“视鄂事如家事”,呕心沥血,历尽千辛万苦,使湖北人才鼎盛、财赋称饶,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。
“督”者或相当于“督”者,历史上不计其数。如张公把“督”字后面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,做得如此透彻、如此辉煌、如此润泽广远,鲜矣!
张公清政廉明,两袖清风,身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。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。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
作为清廷封疆大吏,张公具有其最基本的政治素质,即“忠君”“忠于朝廷”,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。但新学堂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面对内忧外患,纷纷投身革命;出洋学生惊睹外国文明,更新信仰,最先赞助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。所练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主力。这对张公而言,确是始料未及,事与愿违的。无怪有人骂他:辛亥革命“罪魁祸首,则在张之洞”。
孙中山多次起义,均为失败,为何独武昌起义成功耶?是张公为武昌起义积累了丰厚的人才、物资、思想基础。张公“种豆得瓜”,实有造于辛亥革命,以至国民党称张公为半个国父。诚如张公幕僚辜鸿铭所言:“民国成立,系孙中山与张香涛的合作。”
为纪念张之洞,1907年湖北军界和学界,在蛇山“文修奥略楼,武修抱冰堂。”奥略楼选在黄鹤楼旧址附近,是当时革命者秘密结社集会的地方,与会者后来都成为武昌起义的中坚。该楼在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。抱冰堂由张之洞曾训练新军的指挥所改建,地址在图书馆东侧,以张公晚年“抱冰老人”号名之。黑瓦红柱,飞檐翘角,厅堂宏阔敞亮,极具楚乡风韵。
除了辛亥革命纪念物,蛇山顶还凛然峭立着一座非常的亭子。坐北朝南,木石结构,六角攒尖,碧瓦盖顶,古朴端庄。亭檐匾额为孔庆熙题写“岳武穆遗像亭”六个大字,今称岳飞亭。石柱上刻有对联:“撼山抑何易,撼军抑何难,愿忠魂常镇荆湖,护持江汉雄风,大业先从三户起;文官不爱钱,武官不怕死,奉谠论复兴国家,留得乾坤正气,新猷端自四维张。”传岳飞三次出征,都曾在此操练过兵马。
岳飞亭1937年建成,时以岳飞的民族精神,激励人民大众坚持抗战的爱国热忱。蛇山岳飞亭成了民众抗日活动中心。当时,在政治部三厅的组织下,不分白天黑夜,动辄举行几万人、十几万人的集会,周恩来、郭沫若在集会上演讲,冼星海指挥合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、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》,激扬的歌声在长江之滨、蛇山上空回荡,抗日热潮向三镇迅猛奔涌。
蛇山之尾,是武昌古城大东门旧址,当年叶挺将军帅领铁军浴血奋战四十天,将此门攻破,打开武昌城,扫清了前进道路,为北伐战争立下汗马功劳。每到此处,似见刀光剑影,似听杀声震天。
蛇山,每一块土地都令后人肃然起敬。我有幸终生与蛇山为邻为伴。儿时的老屋就在北麓不远处,出门见蛇山。常呼朋引伴,在山上放风筝、捉迷藏,看男孩玩夺碉堡;成年后的休息日多在山上散步,带孩子玩耍;现在虽离远了一点,但蛇山情难舍,隔不时日,必乘车去山上走走那熟悉的山路。可是直到最近几年,才渐渐了解它、认识它。这是一个太长的“信”与“思”的转变,这个过程催生了我的省悟,这省悟益发教我感到一直愧对了蛇山。
天地造化,造化了沧海,造化了桑田,更造化了这座凝聚着人文气蕴和历史风云的城中之山。正是有了这座山,武昌古城才有了厚重,有了深峻,有了生生的根和峻拔而强劲的脊梁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52345.cn/html/yxjy/3.html